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来源: | 作者:www.lzgang.com | 发布时间: 2014-12-23 | 10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了解课文寓说理于形象之中。
  2.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了解《论语》。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二、字词注音:
     俟sì、莫mù、甫fǔ、哂、shěn、相xiàng、铿kēng、沂yí、喟kuì、雩yú、冠guàn
三、简介  同学们先来说说你们了解到了孔子,老师再补充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四、解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虚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循循善诱。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五、课文串讲:
1、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3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
2、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便是曾皙的目标和理想,只不过他用暗示的方法讲出来罢了。这跟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理想完全合拍,加之话又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不由自主地叹赏起来。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三、小 结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思想家,孔老夫子博大精深,如金声玉振,如万仞宫墙;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堪称万世师表。在1998,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