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窦娥冤
来源: | 作者:www.lzgang.com | 发布时间: 2014-12-23 | 10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欣赏本剧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从而深刻认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3.通过理解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欣赏本剧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的善良心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从而深刻认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黑暗。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窦娥这一形象的毁灭,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改进创新
一、导语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的只有一部--《窦娥冤》;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关汉卿其人
可将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比较:作品数量要多于莎士比亚,并且他使中国的戏剧文学历史比西方提前了二三百年。
结合课后补充读物《一枝花·不伏老》了解关汉卿:多才多艺,活得潇洒,性格倔强,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
三、元杂剧常识
四、结合注释,讨论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剧情和结构
五、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六、问题探究,研读文本
(一)整体把握
1.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2.本折线索及感情变化。(冤,怨→悲→恨)
3.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二)具体赏析
1.讨论: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语言,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分析第一场面(让学生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①在[端正好]中,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窦娥的冤情?这支曲子集中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感情?
②在[滚绣球]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点拨第二场面,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4.三桩誓愿的目的何在?
(三)探讨主题
比较阅读以下三种结局,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有人说,原作结尾既对官员绝望,又借官员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觉得呢?
1.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确:作家主观上虽有局限性。但客观上作品处理得很好。原作并非出现了一个清官,主动查清了案子。窦娥最终依靠鬼魂显灵,使她的冤情在父亲的手里获得了洗雪。这恰恰是对官吏、对社会的绝望,更揭示出社会的黑暗。至于作家说"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词,是其时代局限性。从以上分析可见,鬼魂显灵洗冤,既不影响主题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审美心理。
2.为了更好地表现主旨。有导演做了改编。他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结束。
明确:浪漫主义的手法凸现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强,主题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恶果报的审美习惯,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
作业练习:
背诵《滚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