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张贴春联,喜气洋洋
来源:www.lzgang.com | 作者:刘志刚 | 发布时间: 2013-08-08 | 2807 次浏览 | 分享到: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赏析对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自觉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赏析对联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自觉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对联也被称为“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1.普陀山副楹联欣赏
□□普陀山第一大寺普济寺正门对联为“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此联指的是普陀山自开山以来,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五朝恩赐”、“四海尊崇”把普陀山的佛教文化历史与佛教地位突出的概括出来了。其中“五朝恩赐”指的是唐、宋、元、明、清五朝统治阶层的重视程度;“四海尊崇”是指普陀山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社会各阶层人们心中所占的地位。全联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富有韵味。
□□补充:普济寺的藏经楼对联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江苏的金山寺看到长江上的船只来往异常繁忙,就问一位老和尚:你在这里多少年了?和尚说:几十年了。乾隆问:几十年每天看到来往船只有多少?老和尚说:只看到两只。乾隆想: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几十年只看到两只船?老和尚说:人生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乾隆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和尚真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老和尚能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它的内在本质。
□□海岸牌坊:
□□一日两渡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知无觉。
□□普陀山作为海上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灵石、潮声都有佛性,告诫世俗人们,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最后微笑的不知是谁?
□□2.对联的历史
□□(1)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2)据《宋史蜀世家》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孟昶觉得不够工整,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3)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对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欣赏第26页右下角的扇形书法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个别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拨几个关键点: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于是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4)对联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普及,立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
□□二、对联特点
□□个别学生逐条朗读,教师适当点拨,其余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古人对词类的划分称为“实对实,虚对虚”,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而且相同的位置一般不出现重复的字。
□□随堂小练习参考答案:(1)名词  动词  方位名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2)B
□□3.平仄(zè)相合,音调和谐。书写对联的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第三、四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第一、二声)。在张挂对联时,传统做法是直写竖贴,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不能颠倒。与对联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它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互相补充的作用。
□□随堂小练习参考答案:第三联有误,从各联的尾字可以看出来,“色”应属上联,“香”应属下联。
□□三、练习巩固
□□第5题内容比较多,教师应先在黑板写好上联(上联序号写在右边),然后让学生分别找到下联,最后才让学生书写对联。示例:①-⑥□□⑦-③□□11)-⑨□□⑩-(12)□□⑤-⑧□□②-④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作业;
□□2.课后搜集三至五副对联,在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二、对联特点

□□2.随堂小练习:
□□(1)名词□□动词□□方位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
□□(2)B

□□3.随堂小练习:
□□第三联有误,从各联的尾字可以看出来,“色”应属上联,“香”应属下联。


□□三、活动拓展

□□1.C

□□2.上联第二个字是否定副词,其中A项与上联重复,C项的“只”字是范围副词,D项的“能”字是能愿动词,所以答案应选B。

□□3.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4.“九洲”对“四海”“窗前”对“枝上”

□□5.①-⑥□□⑦-③□□11)-⑨□□⑩-(12)□□⑤-⑧□□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