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传统技艺,民族印记
来源:www.lzgang.com | 作者:刘志刚 | 发布时间: 2013-08-08 | 2687 次浏览 | 分享到:







□□1.了解中国传统技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

□□1.了解中国传统技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

□□1.了解中国传统技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文章,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兵器《文化大百科》 传统弓箭制作技艺
□□2.师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了祖国繁荣昌盛的文化。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了解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请大家翻开课本。
□□二、了解微雕技艺
□□1.首先,大家先了解微雕艺术。什么是微雕?
□□2.《核舟记》中描述的核舟就是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请大家一起朗读文言文。读后请你用几句话来评价或赞美这种传统技艺。
□□3.学生朗读,评价。
□□三、了解其他技艺
□□1.除了微雕艺术,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技艺,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技艺,为什么?
□□2.学生看书,教师请个别学生发言。
□□3.齐读《口技》一文。
□□4.介绍现代口技,有条件的可播放现代b-box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视频中的艺人与口技里的艺人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然后梳理出《口技》的艺术特色:
□□(1)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2)口技艺人所表演的生活场景:1.摹拟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2.摹拟了一家人再次入睡的场景3.摹拟这家人附近的一场火灾,失火,救火的全过程。
□□(3)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而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四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情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
□□5.如有准备,可发一些红纸让学生剪纸。
□□四、总结话题
□□五、布置作业












二、技艺略举

□□4.附加话题:中国脸谱的含义

□□(1)红色脸:用于表现忠义、耿直,有血性的角色,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部分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2)黑色脸:用于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的角色,如“包公戏”里的包拯;有时用于表现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的角色,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部分表示鬼魂。

□□(3)白色脸:用于表现奸诈多疑的角色,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4)蓝色脸:用于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的角色,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5)紫色脸:用于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的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6)金色脸:用于表现威武庄严的角色,多数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和二郎神等。

□□(7)绿色脸:用于表现勇猛、莽撞的角色。部分表示绿林好汉。